新浪2019中国教育盛典专访:中青博雅教育科技研究院院长 王鸿达
以下是本次活动的嘉宾王鸿达的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欢迎锁定新浪网教育频道,目前您正在关注的是新浪2019教育盛典的节目现场。我们这一时段邀请到的嘉宾是来自中青博雅教育科技研究院院长王鸿达,王总,欢迎您。
王鸿达:您好。
主持人:在节目开始之前,首先对我们机构今年获得两个奖项表示祝贺。
王鸿达:谢谢。
主持人:得到了两个奖项,相信王总此时此刻肯定是非常开心和激动的,那开始前想听您讲一讲中青博雅在发展过程当中取得的一些成绩,和您进入高考升学规划行业的初衷。
王鸿达:当初做高考规划我有两个初衷。第一,这个行业我做了20多年,开始看到很多家长和孩子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非常迷茫,不知道自己的专业在哪儿,自己的兴趣在哪儿。凭家庭环境的影响,都是盲目地报考志愿。这是第一,志愿报考没有目的性,很盲目。第二个初衷,看到很多家长在孩子择校的时候,受外界招生机构的(蒙骗),上当受骗的很多。我发现前些年很多学生很多都上一本线,被民办大学或者是助学机构招生骗去了,很耽误孩子,这是孩子一生命运的问题。
这两个初衷,看到很多家长上当受骗,包括高考志愿不对称,我才考虑做升学规划。
主持人:就像王总所说,高考不仅仅是全民关注的一个焦点,更多的是事关每个孩子的未来。那我们作为升学规划机构来说,我们应该怎么样更好地为学生和家长减少迷茫呢?
王鸿达:这些年根据我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包括高考升学规划、高考志愿报考的体系。高考志愿这一块,我这些年给将近一万多人做了高考志愿填报包括择校,志愿填报这一块我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家庭环境,包括国际、国内大趋势,未来的发展趋势,未来专业匹配,是就业还是创业,综合很多因素给家长综合报志愿,家长都很满意。
第二,在择校上,有些落榜孩子还要想上学,我有很多渠道,能指导家长再次升学。
主持人:即将迈入2020年,我国也将全面推行新高考。实行起来之后,对我们的基础教育应该会带来很大的改变。
王鸿达:是的。
主持人:那我们都做了什么样的准备来迎接这场变化呢?
王鸿达:新高考,有的地方去年、前年都在实行,在2020年全国都普遍推广开来。在新高考这一块,我总结了很多经验,也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来选科。现在我就看到很多学生在选科目的时候,脑瓜一热,就学这一科,其实学了一段时间,又感觉到不适合自己,又换,也很盲目。这一块我也有自己的测评的体系,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未来发展,综合各个因素来给他综合进行选科。
主持人:拥有自己的一套测评体系,也就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了,说起服务,我们针对用户服务方面有没有做一些升级?
王鸿达:我做了这么多年的学业规划,高考升学规划只是学业规划的一部分,我总结出自己的一套体系,准备申报到教育部还有人社部,也一直在运作这个项目。一个是学业规划师,在未来三年之内要培养更多的学业规划师。学业规划师的理论体系是我自己研发的,中国学业规划师的人才非常缺,因为这个概念是我提出来的,未来所有的学生都是缺乏这个规划师来规划,在学业上,包括升学指导上,我有这套体系,是想做一个学业规划师证书的培训,让更多包括中小学教师、中小学班主任,包括各个教育辅导机构的这些个教育从业人员,都来学习我的学业规划师,将来由国家权威部门来发这个证书,由我来培养,来推广学业规划师,让更多的人来掌握这个学业规划师的理论,来指导学生做具体的学业规划。
主持人:这套培养学业规划师的体系,我相信对于升学的孩子来说真的是非常重要的,那您能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个学业规划师吗?
王鸿达:这个学业规划师,由于我这个体系刚刚设计完,大家可能知道职业规划师,是指导学生将来职业发展,包括就业、创业。我的学业规划师是一个职业规划师的前提,也是职业规划师的一个基础,你不打好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就很盲目。尤其是据国家权威数据统计,现在80%的学生上大学的志愿都是盲目报的,毕了业以后没有从事他的行业,或者是不匹配的,一方面对国家是浪费,另一方面对于家庭也浪费资金,学生更是浪费自己的青春,都是不匹配的。咱们要从小做规划。国外都是在小学、幼儿园就进行学业规划,中国的学业规划起步很晚,我想培养更多的规划师,为学生提早做规划。
主持人:请屏幕前观看我们节目的网友们,如果还想继续了解可登录中青博雅的网站进行相关资讯。那面对新时代,最后想请王总结合一下本届盛典的主题“教育的力量”,谈一下未来我们机构还将如何为教育增加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王鸿达:我现在的构想是这样的,在未来几年随着新高考改革,我想在全国成立一个中国学业规划联盟,让更多的高考升学规划机构组成一个大的联盟,组成一个平台,为教育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主持人:好的,最后感谢王总这一时段的分享,同时也希望中青博雅越办越好,请不要走开,我们下一时段再见!
王鸿达:谢谢。
新浪声明:所有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