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前战斗,很多家长开始为孩子报拼音班、识字班、算术班,突击学习知识。但是一个分析显示:在幼小衔接阶段,家长最容易忽视的就是情感教育。
一、幼小断层变动很容易让小孩有情绪分歧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不仅是孩子学习环境的变化,还包括老师、朋友、行为习惯、角色期待等原因的变化。
关系人的断层:
师生关系从幼儿园的亲子关系转变为小学权威的师生关系,孩子感受到更多的负担和压力。
学习方式的断层:
从免费游戏和探索学习到课堂教学和灌输正规科目,孩子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知识。
行为习惯的断层:
自由自主的个别化规定转为愈来愈严苛的集体性规范,遵照学校准则。
期待水平的断层:
进入小学一年级后,家长和老师会对孩子有新的期望,孩子主要是学习,会减少游戏时间。这种断层会让孩子产生各种不习惯,从而产生抑郁、失落、不自信等负面情绪。
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接受自己的感情,识别不同的感情,用健康的方法表达感情,理解他人,具有处理分歧和分歧的基本能力,集体、乐观、与人共享。
二、别怕小孩“有情绪”
随着孩子的成长,情绪的发展趋势会越来越丰富,孩子有情绪不用担心,关键是如何科学合理地表达情绪。
【典型案例】
宸宸是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在一次迎新活动上,他被同学们一起推荐为活动主持人。但是,有一天,老师接到宸宸妈妈的电话:“宸宸说他太累了,不想再当了”,家长非常着急,觉得孩子不懂事,闹情绪。此后,老师了解到,宸宸不愿担任主持人,并不是说不出主持人的名字,而是因为家里孩子太多了。一个家庭一直在向孩子们强调:这一次,我们都是到幼儿园去看你们老师,要好好表现,不要丢脸。
这样的活动对孩子来说是锻炼自信的好机会,但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应该用积极快乐的心情来表达,父母应该告诉孩子这样的活动很快乐,能够站在舞台上就是最好的,而不是你必须表现得很好。
家长还应接受孩子的消极情绪,不可压抑或忽视。教会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给他们时间和空间去宣泄。
三、小小孩子也有人际交往力
儿童社会发展能力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性格并非决定人际交往的首要原因,而社会能力的培养也可以从幼年开始。
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父母其实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在家,父母总是把好吃的都给孩子,其实无意中扼杀了孩子的分享能力。如果孩子懂得在家和父母祖辈分享自己喜欢的食物,他也会愿意在校园里和朋友分享。
例如,道歉不仅是礼仪,也是让孩子站在别人的立场认识自己行为的方法。
父母,当你违反了与孩子的约定,你能否放下父母的权威,真诚地对孩子说对不起;当孩子安心地做事,父母在一旁大声喧哗地打扰孩子时,你能否说对不起。
有些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总是容易和同伴发生冲突,其实很多都是受父母的影响,父母要注意自己的情绪管理。
在家里,当孩子在起居室打球,不肯放下iPad,甚至做出超乎想象的破坏行为时,有些父母往往情绪失控,大吼大叫,大打大闹。事实上,这种权威只能维持一分钟,现在可以吓唬孩子,可以最终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
与孩子发生冲突时,父母可以更多地表达自己,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冷静并清楚地指出孩子行为的后果,让孩子有机会选择,或转移他们的注意力